收藏吧:81个中医特效穴来了!(大全)
图片
本篇为大家分享81个中医特效穴大全,纯干货!收藏!1. 发热特效穴——曲池穴:位于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。
图片
此穴为大肠经合穴,能清热解表、疏风通络,对风热感冒引发的发热、咽喉肿痛及上肢关节疼痛均有缓解作用。
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力度以酸胀感为宜,每次1-3分钟,左右交替进行。
2. 咽痛特效穴——少商穴:在拇指末节桡侧,距指甲根角0.1寸处。
图片
作为肺经井穴,有清热利咽、开窍醒神之效,常用于急性咽炎、扁桃体炎导致的咽喉肿痛。
按摩时可先用指甲垂直掐按,每次30秒,再用拇指指腹轻揉1分钟,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。
3. 咳嗽特效穴——列缺穴:在前臂桡侧缘,桡骨茎突上方,腕横纹上1.5寸,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。
图片
此穴为肺经络穴,能疏风解表、宣肺止咳,对风寒或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、气喘效果显著。
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压,配合轻微按揉,每次2分钟,每日2-3次。
4. 胸痛特效穴——巨阙穴:位于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6寸。
图片
属任脉穴位,可宽胸理气、和胃降逆,适用于胸痛、心悸、胃痛等症状。
按摩时取仰卧位,用食指、中指并拢按揉,力度轻柔,每次3-5分钟,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操作。
5. 胸闷特效穴——督俞穴:在背部,当第6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图片
为膀胱经穴位,能理气止痛、强心通脉,缓解胸闷、心痛、呃逆等不适。
按摩时需他人协助,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2分钟,力度由轻至重,以耐受为度。
6. 晕厥特效穴——人中穴:在面部,当人中沟的上1/3与中1/3交点处。
图片
又称水沟穴,属督脉,有开窍醒神、清热熄风之功,是急救晕厥、中风昏迷的要穴。
急救时用拇指指甲掐按,力度稍大,持续1-2分钟,直至患者苏醒;日常按摩则轻柔按揉,可提神醒脑。
7. 呕吐特效穴——合谷穴: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。
图片
为大肠经原穴,能疏风解表、和胃降逆,对晕车晕船、食物中毒及胃肠不适引起的呕吐有缓解作用。
按摩时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,每次1-2分钟,左右交替,呕吐发作时可加大力度。
8. 上腹痛特效穴——中脘穴: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。
图片
属任脉,为胃之募穴,能健脾和胃、消食导滞,适用于胃炎、胃溃疡引起的上腹痛、腹胀、反酸等。
按摩时取仰卧位,用手掌根部顺时针按揉,每次5分钟,每日1-2次,空腹或饭后1小时操作更佳。
9. 下腹痛特效穴——大横穴:在腹部,脐中旁开4寸。
图片
属脾经,能温中散寒、调理肠胃,对肠炎、痢疾导致的下腹痛、腹泻有帮助。
按摩时用双手拇指分别按揉两侧穴位,力度适中,每次3分钟,每日2次。
10. 腹胀特效穴——建里穴: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3寸。
图片
属任脉,可和胃健脾、消食化积,缓解消化不良、腹部胀满等症状。
按摩时用食指、中指并拢按揉,每次2-3分钟,顺时针方向按揉效果更佳。
11. 呃逆特效穴——耳穴膈区:在耳轮脚消失处。
图片
耳穴疗法中,此区专调膈肌功能,能降逆止呃,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打嗝均有效。
按摩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廓,找准膈区后轻柔按压,每次1分钟,打嗝时可反复操作直至缓解。
12. 便秘特效穴——支沟穴:在前臂背侧,腕背横纹上3寸,尺骨与桡骨之间。
图片
属三焦经,能清热通便、通络止痛,适用于习惯性便秘、胁肋疼痛等。
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力度以酸胀感透达深层为宜,每次2分钟,每日2次,排便前按摩效果更好。
13. 下肢水肿特效穴——三阴交穴:在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
图片
为肝、脾、肾三经交会穴,能健脾利湿、活血调经,对下肢水肿、月经不调、尿频等有改善作用。
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3分钟,左右交替,力度适中。
14. 面部水肿特效穴——太溪穴:在足内侧,内踝后方,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
图片
属肾经原穴,能滋阴补肾、利水消肿,缓解面部水肿、腰膝酸软等症状。
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压凹陷处,配合轻微按揉,每次2分钟,每日2次。
15. 头顶痛特效穴——四神聪穴:在头顶部,当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,共四穴。
图片
能镇静安神、清头明目,专治头顶疼痛、眩晕、失眠等。
按摩时用双手拇指分别按揉四穴,顺时针方向依次按揉,每次每穴1分钟,共4分钟。
16. 偏头痛特效穴——太阳穴:在颞部,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,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。
图片
能疏风清热、通络止痛,是缓解偏头痛、眼疲劳的常用穴。
按摩时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,力度由轻至重,每次2分钟,左右交替,偏头痛发作时可加大力度。
17. 前额痛特效穴——印堂穴:在额部,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。
图片
属督脉,能疏风清热、镇静安神,适用于前额痛、鼻塞、失眠等。
按摩时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按揉,每次1-2分钟,力度轻柔,避免过度用力压迫眼球。
18. 头晕特效穴——风池穴:在项部,当枕骨之下,与风府穴相平,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。
图片
能疏风解表、醒脑开窍,缓解头晕、头痛、颈肩僵硬等。
按摩时取坐姿,用双手拇指分别按揉两侧风池穴,其余四指固定头部,每次2分钟,力度适中。
19. 鼻塞特效穴——迎香穴:在鼻翼外缘中点旁,当鼻唇沟中。
图片
属大肠经,能疏风通窍、理气止痛,对鼻炎、鼻窦炎引起的鼻塞、流涕有特效。
按摩时用食指指腹按揉,每次1分钟,左右交替,鼻塞时可反复按揉直至通气。
20. 肾绞痛特效穴——肾俞穴:在腰部,当第2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图片
属膀胱经,为肾之背俞穴,能益肾固精、理气止痛,缓解肾绞痛、腰痛、遗尿等。
按摩时取俯卧位,用双手拇指按揉两侧穴位,力度稍大,每次3分钟,肾绞痛发作时可配合热敷。
21. 胆绞痛特效穴——阳陵泉穴:在小腿外侧,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。
图片
属胆经合穴,能疏肝利胆、舒筋活络,专治胆绞痛、胆囊炎、下肢痿痹等。
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压凹陷处,每次2分钟,胆绞痛发作时可持续按揉。
22. 手臂麻木特效穴——手三里穴:在前臂背面桡侧,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,肘横纹下2寸。
图片
属大肠经,能通经活络、理气止痛,缓解手臂麻木、肘臂疼痛等。
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2分钟,左右交替,可配合手臂伸展动作。
23. 眼肌痉挛特效穴——攒竹穴:在面部,当眉头凹陷中,额切迹处。
图片
属膀胱经,能疏风清热、明目安神,缓解眼肌痉挛、眼睑跳动、目赤肿痛等。
按摩时用食指指腹轻揉,每次1分钟,力度轻柔,避免刺激眼球。
24. 迎风流泪特效穴——承泣穴:在面部,瞳孔直下,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。
图片
属胃经,能疏风清热、明目止泪,适用于迎风流泪、结膜炎等。
按摩时用食指指腹轻按,每次30秒,力度极轻,避免压迫眼球。
25. 腰酸背痛特效穴——委中穴:在腘横纹中点,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。
图片
属膀胱经合穴,能舒筋活络、清热利湿,是缓解腰酸背痛、下肢痿痹的要穴,有“腰背委中求”之说。
按摩时取俯卧位,用拇指指腹按压,每次2分钟,力度适中,可配合膝关节屈伸。
26. 小腿抽筋特效穴——承山穴:在小腿后面正中,委中与昆仑之间,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。
图片
属膀胱经,能舒筋活络、理气止痛,专治小腿抽筋、腰腿疼痛等。
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凹陷处,每次2分钟,抽筋发作时可加大力度按揉。
27. 老年人流涕特效穴——迎香穴:位置同19穴,此穴对老年人慢性鼻炎、过敏性鼻炎引起的流涕不止同样有效。
按摩时用食指指腹顺时针按揉,每次2分钟,每日3次,坚持按摩可改善鼻腔功能。
28. 口干舌燥特效穴——天池穴:在胸部,当第4肋间隙,乳头外1寸,前正中线旁开5寸。
图片
属心包经,能宽胸理气、清热化痰,缓解口干舌燥、胸闷、咳嗽等。
按摩时取仰卧位,用食指指腹轻揉,每次1-2分钟,力度轻柔,避免过度按压胸部。
29. 磨牙症特效穴——内庭穴:在足背第2、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。
图片
属胃经荥穴,能清胃泻火、理气止痛,对胃火旺盛引起的磨牙、牙痛、口臭等有帮助。
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压凹陷处,每次1分钟,左右交替,每日2次。
30. 心动过速特效穴——少海穴: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。属心经合穴,能清心安神、通络止痛,缓解心动过速、心悸、肘臂疼痛等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2分钟,力度适中,心率过快时可缓慢按揉。
31. 心动过缓特效穴——通里穴:在前臂掌侧,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,腕横纹上1寸。属心经络穴,能宁心安神、沟通心肾,适用于心动过缓、心悸、失眠等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2分钟,每日2次,力度以酸胀感为宜。
32. 心绞痛特效穴——内关穴:在前臂掌侧,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,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属心包经络穴,能宁心安神、理气止痛,是缓解心绞痛、心悸、胸闷的急救穴之一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,每次1分钟,心绞痛发作时可加大力度按揉。
33. 病毒性心肌炎特效穴——心俞穴:在背部,当第5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属膀胱经,为心之背俞穴,能宁心安神、理气活血,辅助调理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、胸闷等。按摩时需他人协助,用拇指指腹轻柔按揉,每次2分钟,每日1次。
34. 低血压特效穴——素髎穴:在面部,当鼻尖的正中央。属督脉,能升阳救逆、开窍醒神,适用于低血压、晕厥等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鼻尖,每次1-2分钟,力度适中,低血压头晕时可反复按揉。
35. 失眠特效穴——安眠穴:在项部,当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。能镇静安神、平肝熄风,是改善失眠、头痛、眩晕的常用穴。按摩时取坐姿,用双手拇指分别按揉两侧穴位,每次3分钟,睡前按摩效果更佳。
36. 哮喘特效穴——定喘穴:在背部,当第7颈椎棘突下,旁开0.5寸。为经外奇穴,能止咳平喘、宣肺理气,对哮喘、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喘有特效。按摩时取坐姿或俯卧位,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2分钟,哮喘发作时可配合深呼吸按揉。
37.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特效穴——中脘穴:位置同8穴,此穴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辅助调理作用。按摩时用手掌根部逆时针按揉,每次5-10分钟,每日1次,长期坚持可促进溃疡愈合。
38. 肋间神经痛特效穴——阳陵泉穴:位置同21穴,能疏肝利胆、通络止痛,对肋间神经痛、胁肋胀痛有缓解作用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3分钟,左右交替,疼痛发作时可加大力度。
39. 胆囊炎、胆石症特效穴——胆囊穴:在小腿外侧,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下2寸。为经外奇穴,专治胆囊炎、胆石症引起的右上腹疼痛、恶心呕吐等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压,每次2分钟,每日2次,疼痛发作时可持续按揉。
40. 贫血特效穴——脾俞穴:在背部,当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属膀胱经,为脾之背俞穴,能健脾益气、养血安神,辅助改善贫血、消化不良等。按摩时需他人协助,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3分钟,每日1次。
41. 高脂血症特效穴——丰隆穴:在小腿前外侧,当外踝尖上8寸,条口穴外1寸,胫骨前肌的外缘。属胃经络穴,能健脾化痰、祛湿降脂,对高脂血症、肥胖症有辅助调理作用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3分钟,左右交替,每日2次。
42. 梅核气特效穴——四关穴:即合谷穴(手背第2掌骨桡侧中点)与太冲穴(足背第1、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)的合称。能疏肝理气、镇静安神,专治梅核气(咽喉异物感)、情绪抑郁等。按摩时先按揉合谷穴1分钟,再按揉太冲穴1分钟,左右交替,每日2次。
43. 甲状腺功能亢进特效穴——膏肓穴:在背部,当第4胸椎棘突下,旁开3寸。属膀胱经,能补虚益损、调理肺气,辅助改善甲亢引起的乏力、盗汗等症状。按摩时需他人协助,用拇指指腹轻柔按揉,每次2分钟,每日1次。
44. 尿路结石特效穴——下极俞穴:在腰部,当第3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属经外奇穴,能清热利湿、通淋止痛,对尿路结石引起的腰痛、尿痛有缓解作用。按摩时取俯卧位,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3分钟,每日2次,可配合多饮水。
45. 月经超前特效穴——太冲穴:位置同42穴,属肝经原穴,能疏肝解郁、调理气血,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月经超前、经量过多等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2分钟,左右交替,经前1周开始按摩效果更佳。
46. 月经延后特效穴——气海穴:在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下1.5寸。属任脉,能补气养血、调经止带,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月经延后、经量过少等。按摩时取仰卧位,用手掌根部顺时针按揉,每次5分钟,每日1次,经后按摩为宜。
47. 痛经特效穴——三阴交穴:位置同13穴,能活血化瘀、调经止痛,是缓解痛经的首选穴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3分钟,左右交替,经前3天开始按摩,经期可继续按揉以减轻疼痛。
48. 胎位不正特效穴——至阴穴:在足小趾末节外侧,距指甲根角0.1寸。属膀胱经井穴,能矫正胎位、疏风清热,是矫正胎位不正的常用穴(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)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轻揉,每次1分钟,每日2次,妊娠7-8个月时操作为宜。
49. 催乳特效穴——膻中穴:在胸部,当前正中线上,平第4肋间,两乳头连线的中点。属任脉,为气会穴,能理气活血、通乳下奶,适用于产后乳汁不足。按摩时用食指、中指并拢按揉,每次3分钟,每日2次,按摩后可配合热敷。
50. 更年期综合征特效穴——血海穴:屈膝,在大腿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2寸,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。属脾经,能养血活血、疏肝理气,缓解更年期综合征引起的潮热、失眠、情绪波动等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3分钟,左右交替,每日2次。
51. 小儿厌食症特效穴——承浆穴:在面部,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。属任脉,能健脾和胃、消食导滞,改善小儿厌食、流涎等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轻揉,每次1分钟,每日2次,力度轻柔,避免刺激小儿皮肤。
52. 小儿疳积特效穴——华佗夹脊穴:在背部,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,后正中线旁开0.5寸,一侧17穴,左右共34穴。能调理脏腑、健脾益气,专治小儿疳积、消化不良等。按摩时取俯卧位,用食指、中指指腹沿脊柱两侧按揉,每次3-5分钟,每日1次。
53. 小儿流涎特效穴——涌泉穴:在足底部,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,约当足底第2、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/3与后2/3交点上。属肾经井穴,能滋阴降火、固摄津液,改善小儿流涎不止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轻揉,每次1分钟,每日2次。
54. 小儿遗尿症特效穴——膀胱俞穴:在背部,当第2骶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属膀胱经,为膀胱之背俞穴,能补肾固脬、缩尿止遗,适用于小儿遗尿症。按摩时取俯卧位,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2分钟,每日1次,睡前按摩效果更佳。
55. 小儿夜啼特效穴——推天河水:并非传统穴位,而是小儿推拿特定手法,位置在前臂掌侧正中,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。能清热除烦、镇静安神,缓解小儿夜啼、发热等。操作时用食指、中指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,每次推100-300次,力度轻柔均匀。
56. 小儿腹泻特效穴——天枢穴:在腹部,横平脐中,前正中线旁开2寸。属胃经,能调理肠胃、理气止痛,改善小儿腹泻、腹胀等。按摩时用食指、中指分别按揉两侧穴位,每次2分钟,每日2次,逆时针按揉止泻效果更佳。
57. 落枕特效穴——天宗穴:在肩胛部,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,与第4胸椎相平。属小肠经,能舒筋活络、理气止痛,专治落枕引起的颈肩疼痛、活动受限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凹陷处,每次3分钟,左右交替,配合颈部缓慢活动。
58. 脚腕扭伤特效穴——环跳穴:在股外侧部,侧卧屈股,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/3与中1/3交点处。属胆经,能舒筋活络、祛风除湿,缓解脚腕扭伤、下肢疼痛等。按摩时取侧卧位,用拇指指腹按压,每次2分钟,左右交替,扭伤初期宜轻柔,后期可加大力度。
59.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特效穴——飞扬穴:在小腿后面,外踝后,昆仑穴直上7寸,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。属膀胱经络穴,能舒筋活络、理气止痛,对腰椎后关节紊乱引起的腰痛有缓解作用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2分钟,左右交替,配合腰部伸展动作。
60. 肩周炎特效穴——照海穴:在足内侧,内踝尖下方凹陷处。属肾经,能滋阴补肾、通络止痛,对肩周炎引起的肩部疼痛、活动受限有帮助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压凹陷处,每次2分钟,左右交替,配合肩部旋转活动。
61. 手腕扭伤特效穴——阳池穴:在腕背横纹中,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。属三焦经原穴,能舒筋活络、清热解表,缓解手腕扭伤、腕关节疼痛等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压凹陷处,每次1-2分钟,左右交替,扭伤后48小时内宜冷敷,之后再按摩。
62. 颈肩僵硬特效穴——肩井穴:在肩上,前直乳中,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。属胆经,能舒筋活络、理气止痛,缓解颈肩僵硬、头痛等。按摩时用双手拇指分别按揉两侧穴位,每次2分钟,力度适中,避免过度按压。
63. 小指发麻特效穴——小海穴:在肘内侧,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。属小肠经合穴,能舒筋活络、清热安神,缓解小指发麻、肘臂疼痛等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凹陷处,每次2分钟,左右交替,配合肘关节屈伸。
64. 肛周瘙痒症特效穴——长强穴:在尾骨端下,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。属督脉,能清热利湿、通络止痛,缓解肛周瘙痒、痔疮等。按摩时取俯卧位,用食指指腹轻揉,每次1分钟,每日1次,力度轻柔。
65. 眼角鱼尾纹特效穴——瞳子髎穴:在面部,目外眦外侧0.5寸,眶骨外缘凹陷处。属胆经,能疏风清热、明目除皱,缓解眼角鱼尾纹、目赤肿痛等。按摩时用食指指腹轻揉,每次1分钟,左右交替,力度轻柔,避免拉扯皮肤。
66. 黑眼圈特效穴——四白穴:在面部,瞳孔直下,当眶下孔凹陷处。属胃经,能疏风清热、明目养颜,改善黑眼圈、眼疲劳等。按摩时用食指指腹轻按凹陷处,每次30秒,力度极轻,避免压迫眼球。
67. 复发性口腔溃疡特效穴——劳宫穴:在手掌心,当第2、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,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。属心包经荥穴,能清心泻火、开窍醒神,对心火上炎引起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有特效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1分钟,左右手交替,每日2次。
68.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特效穴——下关穴:在面部,耳前方,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。属胃经,能疏风清热、通络止痛,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引起的关节疼痛、张口困难等。按摩时用食指指腹按揉凹陷处,每次2分钟,左右交替,力度适中。
69. 慢性咽炎特效穴——太溪穴:位置同14穴,属肾经原穴,能滋阴降火、利咽止痛,对肾阴不足引起的慢性咽炎有改善作用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3分钟,左右交替,每日2次,坚持按摩可缓解咽部干燥不适。
70. 补虚特效穴——关元穴:在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下3寸。属任脉,为小肠募穴,能补肾培元、温阳固脱,是补虚强身的要穴,适用于气血不足、体质虚弱等。按摩时取仰卧位,用手掌根部顺时针按揉,每次5分钟,每日1次,空腹操作为宜,孕妇忌按。
71. 手脚冰凉特效穴——气海穴:位置同46穴,能温阳益气、散寒通脉,改善手脚冰凉、畏寒怕冷等。按摩时用手掌根部逆时针按揉,每次5分钟,每日1次,冬季按摩效果更佳,可配合热敷。
72. 去除睡意特效穴——上星穴:在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。属督脉,能疏风清热、醒脑开窍,缓解头昏脑胀、睡意浓厚等。按摩时用食指指腹按揉,每次1分钟,力度适中,晨起或午后困倦时按摩可提神醒脑。
73. 加强腕力特效穴——大陵穴: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,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属心包经原穴,能舒筋活络、理气止痛,增强腕部力量,缓解腕关节疼痛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2分钟,左右交替,可配合腕部旋转运动。
74. 提高女性性欲特效穴——十宣穴:在手十指尖端,距指甲游离缘0.1寸,左右共10穴。又称回春穴,能开窍醒神、通经活络,对改善女性性欲减退有一定帮助。按摩时用拇指指甲逐一掐按,每次每穴30秒,每日1次,力度适中。
75. 提高男性性欲特效穴——睾丸:此处表述不准确,中医调理男性性功能多通过穴位按摩,如关元穴、肾俞穴等,而非直接按摩睾丸。建议通过按揉关元穴(脐中下3寸)、命门穴(第2腰椎棘突下)等穴位,以补肾壮阳、增强性功能,每次每穴按摩2分钟,每日1次。
76. 延长勃起时间特效穴——关元俞穴:在腰部,当第5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属膀胱经,能补肾壮阳、调理下焦,对改善男性勃起功能有辅助作用。按摩时取俯卧位,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3分钟,每日1次,力度适中。
77. 早泄特效穴——大肠俞穴:在腰部,当第4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属膀胱经,能补肾固涩、调理肠道,对早泄、腰痛等有缓解作用。按摩时取俯卧位,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2分钟,每日1次,配合腰部热敷效果更佳。
78. 持续老年性生活特效穴——阴廉穴:在大腿内侧,当气冲穴直下2寸,大腿根部,耻骨结节的下方,长收肌的外缘。属肝经,能疏肝理气、通络止痛,对改善老年人性生活质量有一定辅助作用。按摩时取仰卧位,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2分钟,左右交替,力度轻柔。
79. 安神醒脑特效穴——神庭穴:在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.5寸。属督脉,能镇静安神、清头明目,缓解头痛、失眠、健忘等。按摩时用食指指腹轻揉,每次1分钟,力度轻柔,晨起或睡前按摩效果更佳。
80. 平定情绪特效穴——少府穴:在手掌面,第4、5掌骨之间,握拳时小指指尖处。属心经荥穴,能清心泻火、安神定志,缓解情绪烦躁、心悸、失眠等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1分钟,左右手交替,情绪激动时可反复按揉。
81. 晕车晕船特效穴——鸠尾穴: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。属任脉,能和胃降逆、镇静安神,缓解晕车晕船引起的恶心、呕吐、头晕等。按摩时取坐姿或仰卧位,用食指指腹轻揉,每次1-2分钟,乘车前半小时按摩效果更佳。
以上81个特效穴涵盖了日常常见的多种不适症状,按摩时需注意力度适中,以酸胀感为宜,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。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,应及时就医,穴位按摩仅作为辅助调理手段。坚持合理运用这些穴位,可帮助我们改善身体状态,提升生活质量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